活动丰富多彩 共享非遗魅力


10月17日~22日,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内江市威远县社区实践活动,在威远婆城公园举行。
展演亲民,内涵丰富
10月17日,威远婆城公园里载歌载舞,鼓乐震天,好不热闹。
舞台上,一头“牛”戴着枷担、拖着铁铧而来,后面跟着耕田的农民,他手持竹鞭,披着蓑衣,大声吆喝。紧接着,又一头“黄牛”冲上来,一位大爷和几位大姐背着青草追赶。两头“牛”相见,立即打斗起来。牛主人使劲拉拽,才将其拉开。场下响起雷鸣般掌声。
原来,这是威远县越溪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《牛灯舞》。生动的表演、有趣的细节,展示了农村生产的场景。
这只是“非遗节”内江市威远县社区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。当天,新场镇的《翔龙舞》《李家拳》、观英滩镇的《石坪山歌》、新店镇的《满江红》、威远县非遗中心的《徐家拳》等相继亮相,让观众大饱眼福。
威远县文化馆馆长孙斌告诉记者,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。“今天展演的22个节目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” 孙斌说道。
非遗集结,群众喜爱
记者在现场看到,场上非遗节目生动活泼,婆城公园两边的非遗介绍细致入微,既有市级非遗黄老五花生酥制作技艺、八卦鸳鸯酒酿制技艺、王氏传统中医骨伤疗法(正骨)、工笔蝴蝶画技艺,也有省级非遗周萝卜酱菜工艺等。
据了解,越溪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,最初称为“牛儿灯”。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,祖辈们为丰富精神生活,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作道具,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而形成了牛灯舞文化。一代代相传,牛灯舞内涵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精彩。
《石坪山歌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曲牌调式,生动地再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。歌词多是七言四句,韵律起伏,多有虚词和叹词,如“哟嗬”“嘿哟”“啧啧”“哎呀”等。
孙斌表示,威远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,威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,积极挖掘其深厚内涵。随着活动的开展,越来越多的人将分享到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。
- 威远县城:“隔”出绿色风景线(2019-10-08)
- 威远消防,有位“硬核”大队长(2019-09-19)
- 心手相牵伴成长:志愿团队走进“童伴之家”(2019-09-18)
-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群众自编自演“重温经典”(2019-09-02)
- 惠民演出庆华诞 共同祝愿祖国好(2019-08-28)